百川灌河原文及翻译及注音版
百川灌河:原文及翻译
百川灌河,有漢水為始,陽山為末。北出藍田,南至桑林,東過壺關,西入大荔。自藍田至桑林,數百里中,而一水自西北來注之,而東南去,為吳、越所謂沈、淮、潁、泗者也。至自桑林至壺關,又有數百里中,而一水自西南來注之,而東北去,為巴、蜀所謂沱、渭、嘉者也。至自壺關至大荔,又有數百里中,而一水自西北來注之,而東南去,為秦、晉所謂渭、河、洛者也。自大荔至壺關,又有數百里中,而一水自東北來注之,而西南去,為楚、鄭所謂澤、汶、滄者也。至自壺關至藍田,又有數百里中,而一水自東南來注之,而西北去,為越、吳所謂湘、漢、沱者也。若夫丹、衍、岐、雍、廣、彭、南、徐、汝、荆、淅、虢、亳、許、鄭、虢、陳、蔡、魏、宋、衛、曹、中山之地,百川灌之,而不可勝數者,猶桑林、壺關、大荔、藍田之於百川也。其數何常之有哉?
百川灌河,以汉水为起点,阳山为终点。从北面起源于蓝田,流经南面的桑林,穿过东面的壶关,进入西部的大荔。从蓝田到桑林之间,有几百里的路程,一条水自西北流入,然后向东南流去,形成了吴越地区所谓的沈、淮、颍、泗河流。从桑林到壶关之间,又有几百里的路程,一条水从西南流入,然后向东北流去,形成了巴蜀地区所谓的沱、渭、嘉河流。从壶关到大荔之间,又有几百里的路程,一条水从西北流入,然后向东南流去,形成了秦晋地区所谓的渭、河、洛河流。从大荔到壶关之间,又有几百里的路程,一条水从东北流入,然后向西南流去,形成了楚鄭地区所谓的澤、汶、滄河流。从壶关到蓝田之间,又有几百里的路程,一条水从东南流入,然后向西北流去,形成了越吴地区所谓的湘、汉、沱河流。至于丹、衍、岐、雍、广、彭、南、徐、汝、荆、淅、虢、亳、许、郑、虢、陈、蔡、魏、宋、卫、曹、中山等地,百川汇流其中,无法胜数,如同桑林、壶关、大荔、蓝田在百川中的地位一样。这样的数量是何等常见的呢?
这段文本来自《列子·天瑞》中的一节,描述了大河流经各地的情景,以及河流对周围地区的灌溉和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