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保险业合计吃罚单余张被罚没近亿元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孙榕
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监管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无论在罚单数量上还是处罚金额上,双双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金融时报》记者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开信息梳理,今年上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监管局共开出1400余张罚单,总罚款近1.9亿元,罚单数量同比上涨超12%,罚款金额同比上涨超18%,上半年保险业合计吃罚单余张被罚没近亿元共涉及90余家保险机构、近800家分支机构。
大额罚单频频出现
今年以来,保险业大额罚单明显增多。《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监管局共开出8张罚款总额超过百万元的罚单,40余张超过50万元的罚单。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监管总局虽然出手次数不多,但一出手即是“重拳出击”,其中罚款总额最高的4张罚单,全部由金融监管总局开出,对保险机构罚款金额高达2011万元,对个人罚款金额达498万元,合计达2509万元。其中,众安保险因隐瞒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通过关联方虚假列支费用等领到今年金融监管总局“1号罚单”,被罚款180万元,3名时任副总经理被罚款24万元。
在地方监管局开出的罚单中,也出现了4张百万元级别的罚单。其中,中国太保分公司不止一次收到“百万元罚单”。6月份,太保寿险深圳分公司因未经备案情况下向客户推介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误导等违规行为,被罚款118万元,7名相关责任人被罚款金额合计54万元;1月份,太保产险广西分公司因财务数据不真实,被罚款170万元,3名相关责任人被罚款金额合计22万元。
保险中介也“榜上有名”。杭州建安民生保险代理公司因妨碍依法监督,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财务数据不真实)等违规行为,被罚款77万元,时任主管人员被罚23万元,合计被罚金额达百万元。
“五虚”问题仍为行业顽疾
纵观今年上半年,从违规主体来看,财险公司累计被罚超1.2亿元,处罚金额占比超过六成。
为何财险公司会沦为处罚焦点?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人身险公司主要经营长期业务,财险公司经营的业务期限多为一年,开展新业务的频次更高,也更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而从违规内容来看,尽管财险公司、寿险公司被罚原因不尽相同,但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挂保费、虚列费用、虚假理赔“五虚”问题依旧是保险业顽疾。
例如,亚太财险新乡中心支公司因编制或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虚挂中介套取费用等违法违规事由,被警告并处罚款99万元;大地财险运城中心支公司因编制虚假资料等,被罚款22万元;华夏人寿河南分公司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罚款19万元;国元农业保险商丘中心支公司因编制提供虚假报表、资料等,被罚款26万元。
“编制提供虚假的报告等现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违规支付手续费、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与返佣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应避免手续费内卷和恶性竞争,在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五虚”问题的发生。
河南、新疆等地成为处罚“重灾区”
从地区来看,河南、新疆、江苏、广东成为保险处罚的“重灾区”,处罚金额均超过千万元。可见,这些区域保险业合规问题较为突出。
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河南监管局共开出100余张罚单,对保险机构和个人处罚金额合计超1800万元;新疆监管局共开出超200张罚单,对保险机构和个人处罚金额合计超1400万元;江苏监管局共开出80余张罚单,对保险机构和个人处罚金额合计超1000万元;广东监管局共开出40余张罚单,对保险机构和个人处罚金额合计也逾1000万元。
“双罚”之下31人遭禁业
纵观2024年上半年保险业的罚单信息,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施“双罚”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上半年的罚单中,金融监管总局“人司共罚”的罚单多达700余张,其中有31人被采取不同期限的禁止进入保险业措施,更是有16人被处以终身禁业的处罚。而对比2023年同期数据,被终身禁业的只有3人。
在遭禁业的对象之中,既不乏总公司董事长、支公司经理,也不乏银保渠道负责人、代理人。例如,因股权转让许可申请中提供虚假材料,信泰人寿被罚款50万元,时任信泰人寿董事长邹平笙被撤销任职资格,并被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因“财务数据不真实”,光大永明人寿四川分公司被处以罚款50万元,时任该分公司银保业务管理部业务支持室主任刘飞以及综合销售渠道光大业务部经理魏强,均被处以“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的处罚。
“通过加大对个人责任的追究力度,提高了个人违规成本,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规范化程度。”专家认为,加大双罚机制实施力度,不仅聚焦了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而且还紧盯了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形成了立体式追责,体现了强监管的氛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