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社会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超过400万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躺平”的生活方式,这些年轻人拥有高学历,却既不积极求职也不参与经济活动,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消极的生活态度,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韩国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也深刻反映了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韩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有405.8万名拥有大学学历的“非经济活动人口”,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所谓“非经济活动人口”,指的是那些没有就业能力或有就业潜力但不求职的人员,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非经济活动人口”中有高达25.1%的人拥有大学学历,这意味着在韩国,每四个失业且不求职的人中,就有一个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韩国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大学学位,社会并未能同步创造出足够多的高质量工作岗位来吸纳这些高学历人才,这种供需失衡导致大量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甚至陷入反复申请工作和不断收到拒信的恶性循环,在长期的不确定性和挫败感中,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放弃,成为“躺平”一族。
韩国大型企业在招聘策略上的转变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些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而非应届毕业生,这种偏好使得本就紧张的就业市场更加拥挤,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面临更多的阻碍和竞争。
“躺平”现象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韩国20至34岁的年轻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历了漫长的求职过程,有的甚至花费数年时间仍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和挫败感无疑加剧了他们对就业市场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面对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韩国社会各界纷纷呼吁进行全面的劳动与教育改革,媒体如《中央日报》等更是直接批评政府在教育与就业改革方面的不力,认为现有的政策措施未能有效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这包括调整专业设置,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和指导。
企业也应调整招聘策略,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实习生计划等方式,与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前发现和培养潜在的人才,企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帮助新员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个人价值。
社会各界也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就业氛围,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梦、积极就业,这包括宣传正面的就业观念,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举办各类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活动,帮助年轻人了解就业市场、提升求职技巧;以及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平台,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
“躺平”现象是韩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寻求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全面的劳动与教育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韩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每一个有梦想、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