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陈蔡受厄原文及译文
《论语·述而》中的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讲述了孔子在陈和蔡两个国家遭遇困境时,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以下是该故事的全文翻译:
陈宣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夫子自知者不所闻也,吾不如蓬蒿之心!”公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使子为政,子必学之;居则曰:‘不劳而获福祉,何有哉!’”孔子曰:“不因魯公而舍之,力不及也。”之舍蔡,箕子也;三子者出,舍人焉,邦人也;舍陈失亲,何降於道!”
陈宣公问孔子陈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仁者实际上自己所知的并不多,我不能像野草一样无忧无虑!”公说:“之前我听从偃之话,他告诉我曰:‘君子学道就会爱人,小人学道只会变得好使而已。’请子来治理国家,子必须好好学习;呆在这里,子可以享受‘不劳而获’的福祉,何乐而不为呢!”孔子说:“不是因为鲁公放弃了我,而是我力量不够。”离开蔡国,是为了箕子;三个学生离开,是为了邦人;放弃陈国,是因为我失去了亲情,这有何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相干呢?
在这段对话中,陈宣公询问孔子是否愿意来陈国任职,孔子的回答表明他并未因为个人私利或福利而做出决定。相反,他始终坚持人伦和道德原则,并将大义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
孔子谦虚地表示自己的知识并不广泛,称自己不能像野草一样轻松无忧。这表明了他在学习道德和智慧的过程中的谦逊态度。
陈宣公引用了偃的话,强调了学习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学道后会爱护人民,而小人学道后只会变得更加好使。他希望孔子来治理陈国,并享受丰裕的福祉。然而,孔子坚决地回应道,他并不是因为鲁国放弃了他才离开的,而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
孔子提到他离开蔡国是为了箕子,离开陈国是因为失去了亲情。这表明他在面对困境时会考虑更多的是道义和大义,而不是个人私利。他选择放弃个人的福利与利益,以保持对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坚守。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孔子对道德原则的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者之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面临困境时要坚守道义,不忘初心;要以大义凌驾于个人私利之上;要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而不仅仅追求个人福利。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以诚信、正直和公正的态度去应对各种挑战。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保持对道义的坚守和对大义的追求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论